電視新聞老愛動不動就插播一下,以下這類令人皺眉的消息:


 
 
「據某可靠機構數據統計顯示,法國從十一月起,民生物質上漲%,油價類上漲%


雖然,看不懂法文,但是這類新聞,通常轉換成「貼心易讀三步驟」報導模式:

第一:主播沉重、嚴肅唸上一段內容,說什麼幾月起又漲了什麼的。

第二:會有圖片+數字,清楚表示這個訊息。


第三:再來會有歷年曲線圖
(看!一直一直飆高,不會停)

最後:鏡頭一定要轉到超市或是加油站,找個路人甲拍其苦瓜臉,來抱怨幾句。
   (甲:啊…真的很貴啊,可是還是要買啊,不然呢?/乙:對呀!不然咧…
)

還不忘提醒,令民眾「應該開心」的消息
「雖然,油價、食品漲價。好消息是,3C電子產品都降價」

最好我們每天看LCD液晶電視,聽i-Pod MP3就會飽,還是用Wii來養小孩。

通常,看到新聞的正常反應,應該是主婦跟老公碎碎念接著上場。
但是,布氏主婦不愛唸,布Papa通常吐了口氣,兩手一攤也不在意。

當然不是因為布家有錢,不用計較開支,反而是在男主人堅持全家「有機飲食下,我們的支出才更需注意。

嘿…令人覺得很詭異的是,在生活物質一片上漲聲下有些有機商品有時還不漲
反跌,或者跟一般非有機產品價格相當。
或許,就是消費者消費習慣改變後
「以量制價」
的效果吧。就是這樣,我們反而更「理所當然」選擇,有機飲食。

「有機產品」對我最大吸引力,不似布papa感受到「精氣神」,而是十分「新奇」

Papa常常使用好十幾種穀類來變化出不同菜色,今天是法式,明天走印度風味。除此外,還十分好學常常到有機商店挖寶,常常就會帶回「新玩意」。


「小物」一詞好像常用來指「日系小東西」,
感覺上好像是:小玩意大功效、新鮮、有趣,就像我現在要介紹的一樣。

 



小物一 「喜馬拉雅山岩鹽罐 Sel de'l Himalaya」 


西方國家,好像都很愛在餐桌擺瓶鹽罐,口味重的人可以自行調味,下廚的人也不用為要擺幾匙鹽太傷腦筋。

在法國,隨處可買到這種常見的鹽罐。

有一次用完就拋棄型的,也有買一袋回家自行裝罐的。拋棄型鹽罐有趣的一點在於,它們常常換標籤。鹽的味道差不到哪去,但每家每戶,都會有不同個性的鹽罐上桌,非常新鮮。(到朋友家作客,除了主餐令人期待外,風格鹽罐也是我必欣賞的)

這次,到波爾多超大型有機店參觀時,看到這一款岩鹽罐,雖外表不起眼,卻是來自鼎鼎大名的「喜馬拉雅山」。

「嘩!在還沒登上此峰前,先嚐此味,不一定還讓我感應到高山美景
(個人痴心
幻想)

喜馬拉雅山玫瑰岩鹽含有人體不可缺少之礦物質及微量元素:鈣、鐵、鈉等,其形成為地殼運動的結果,為大自然珍貴的寶物。
礦物質成份比一般鹽較多。鈣高出約29.5倍、鎂高出15倍、鐵高出388倍、鉀高出2.9倍。


試吃心得
鹽果然是鹽,到了喜馬拉雅山還是鹽!
小物二椰子油 Huile de COCO vieRge

布先生又埋首筆電研究他的有機健康新知,三天後,敗回這瓶新玩意-椰子油 
什麼東西?椰漿、椰仁、椰子汁還蠻常見的,椰子油是什麼?

簡單轉述布先生所得到的資訊:
許多油本質是很好的,但是在經過人們的高溫烹煮、添加物質或是用法不當,而造成不健康的油。每一種動植物油,能被人體儲存及應用的數據都列表公布出來。就經高溫烹煮類而言,椰子油打敗了所有的油類,居於首位。而且,很多人視它為減肥、健康、長壽的神奇油種。

從那次起,常出現在布家的油多出一種。原本用來兼具煮菜及沙拉調理的橄欖油,被椰子油取代。

雖然本人號稱是隨和的主婦,但是這種推翻既定想法又要搏取認同的「新知」,勢必需再三上網搜集資料再下定論。後來,查證結果椰子油勝。事後,還打電話提醒我娘:「記得喝完銀杏後,要換油喔!」(預告:椰子油新知篇
)

試吃心得
沒想到椰子油來炒豆腐或煎肉,都會有一股香香的味道,真是意外驚喜。



小物三「米糖漿 Sirop de Riz

有日,心血來潮煮了鍋紅豆湯,打算來個甜湯補冬。煮完才發現,家裡黑糖不夠了,順手撥了個電話給布papa,「回家時,順道去買些黑糖回來吧。」 


又是令人熟悉的一幕,如同拿到
壯陽藥般興奮獻寶的模樣:「妳看妳看!吃這個比吃黑糖好耶!」拿到的
就是這一罐,至今我還搞不清楚是什麼的「米糖膏」。


看起來就像是麥芽糖一樣,黃澄澄的半固狀液體。
嚐起來也像麥芽糖,只是它只較軟,拉出來的絲不會那麼多。


這個拿來抹吐司、當果糖或是調味飲料還不錯。
但是,煮紅豆湯?老爺,這碗高貴的五星級甜湯還順口吧!?


試吃心得

甜味適中不至於太膩。開瓶後需放冷藏,冰冰涼涼的口感還不賴。

 

 

 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llof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